如以中山地区为首次试点,可专注中山的文化历史背景,亦可以珠江及历史人物等为中心。作品论文可以在港澳大湾区内外巡回表演,融合演艺的力量,更使演艺水平进一步提升。不妨以《粤港澳大湾区之神州乐韵音乐文化交流》中山篇作为其他下一地区/城市的文化交流蓝本,并初步建议每两年举办一次。 省文史馆馆员、南方日报社原社长、省政协文教卫体委员会原主任杨兴锋:建议成立大湾区孙中山文化交流中心 港珠澳大桥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无形的行政壁垒依然制约着大湾区文化交流与融合发展。面对大湾区建设的战略任务,应尽快研究出台有效政策措施与解决办法。 香港音乐家协会主席梅广钊:以中山为首次试点,创作音乐作品 中山在珠三角城市群枢纽中占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包括城市生态系统、营商环境系统、人才生态系统都可圈可点。在“大湾区”建设中,中山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准确把握“大湾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发展方向,调整中山现有的产业结构,重组本地的创新资源,进而确立中山在湾区人才、科技、产业序列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覆盖广东省9座城市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占地5.6万平方公里,人口6000多万,经济规模1.4万亿美元,创造全国13%的经济总量。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世界贸易的主要海运通道,是“一带一路”的咽喉重地。大湾区定位为世界经济增长重要引擎、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世界著名优质生活圈、全球最具活力经济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高地,将成为代表中国在世界版图发光发亮的新“一极”。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在关注大湾区的经济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之时,也开始关注大湾区的人文互通、人心相通。正是在此背景下,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蓝图即将揭开面纱的前夕,广东省政府参事室与政协中山市委员会一拍即合,决定从“人文湾区”切入,为大湾区的文化融通、人文交流建言献策、倡发先声。 利用社会力量,打造一批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基地和窗口,将中山市打造成为全球孙中山文化交流中心,广泛联合海内外孙中山文化传播和交流机构,凝聚人才,并通过文化交流推动本市孙中山文化工程建设,打造文化品牌,增强城市文化吸引力。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出台在即,9月11日,在号称珠三角地理几何中心的中山,召开了粤港澳大湾区人文交流合作座谈会。这场由广东省政府参事室(文史馆)和政协中山市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山市翠亨新区管委会承办的座谈会,邀请了中央文史馆、省文史馆的重量级专家学者,以及粤港澳大湾区11个地区、城市的代表,在全国范围内第一次举办以“人文湾区”人文交流合作为主题的座谈会,聚焦人文湾区、发出交流先声。 采写:南都记者侯玉晓 建议中山进一步活化孙中山文化基因,推进孙中山文化工程建设,通过建立健全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机制,传承和弘扬孙中山的思想、精神和文化遗产,擦亮中山城市品牌,彰显中山的文化自信。 当天的座谈会,与会的专家学者纷纷建言。他们普遍认为:粤港澳三地同根同源,历史悠久,侨乡文化基础深厚,流行文化引领时尚潮流,创新文化开时代风气之先,同时兼容世界多元文化。大湾区同时存在两种制度、三个独立关税区,既具有发挥各自优势、互利合作共赢的巨大潜力,也存在制度差异、行政壁垒、价值差异等影响经济要素自由流动的诸多障碍。其地域文化和外来文化在不同的体制机制中不可避免地具有不同的发展形态和特点。当前,港澳地区不同程度存在以邻为壑、唯洋是从、价值差异、心理隔阂等文化问题。经济的紧密合作有赖于文化的高度融合。文化是产生凝聚力、创新力、发展力的基础。大湾区不仅是一个经济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离不开区域文化的融合和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着力加强大湾区文化的整体融合发展,增强港澳居民的文化与身边认同,致力于打造开拓创新、开放包容、多元一体的大湾区文化。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