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以往的兆芯处理器相比,开先KX-6000系列x86处理器最大的进步就是采用了先进的16nm生产工艺。更先进的生产工艺不仅带来更小的晶体管面积,也预示着晶体管间电阻的降低,处理器工作电压、电流更低,从而使驱动它们所需要的功率、产生的热量也大幅减少,可以达到更高的工作频率,并最终在开先KX-6000系列x86处理器上实现了3.0GHz的工作频率,基本跟上了国外产品的步伐。 更值得一提的是,基于“五道口”架构的开先KX-5000系列处理器在架构上实现了与北桥的完全融合,使得其缓存数据的一致性直接在处理器内部就可以完成。这也就意味着处理器之间的交互不用再通过北桥,而是使用片内高速点对点直连网络互联,降低了延迟并提高了带宽,为将来更多核心的互联提供了基础(有点类似AMD处理器的ZEN架构)。 首先从六项性能测试来看,相对Core i5-7400处理器,兆芯开先KX-U6880处理器在性能上显然有明显的优势—它不仅在《鲁大师》处理器基准性能测试中较Core i5-7400领先约12.5%,在实际的应用性计算中也拥有明显的优势。如在7-Zip压缩与解压缩性能测试上,兆芯开先KX-U6880处理器的速度比Core i5-7400快了7.7%,在使用相同4K片源将其转码为1080p H.264视频时,兆芯开先KX-U6880的转码时间比Core i5-7400少用了多达13秒。 仅仅只用几年时间,兆芯就实现了在x86处理器技术上的大幅追赶。 而从新一代兆芯开先KX-U6880处理器初露头角的表现来看,毫无疑问是令人满意的。从2015年还是采用传统南北桥架构的ZX-C系列处理器,到现在可以匹敌Core i5-7400第七代酷睿、融合各类I/O功能、支持DDR4内存的兆芯开先KX-U6880处理器,,我们仅仅用了几年就大幅缩短了在x86处理器上的技术差距。 兆芯处理器的发展之路:从南北桥架构到开先KX-5000系列 自2014年首次推出基于x86架构的ZX-A双核处理器后,兆芯接下来就完成了代号“张江”、4~8核心处理器ZX-C、ZX-C+处理器的设计与量产,并推向了市场,得到了厂商与政府部门的采用。ZX-C与ZX-C+两类处理器均基于28nm CMOS工艺打造,主频最高2.0GHz,兼容x86指令集,支持CPU虚拟化技术,ZX-C+处理器还支持SM3和SM4高速国密算法指令。 采用兆芯开先KX-U6880处理器的整机系统,打开侧面板后,可以看到主板上没有芯片组,显得相当“空旷”。 当然从技术上看,ZX-C、ZX-C+同国外产品还有比较明显的差距:整个平台还采用的是较为早期的南北桥架构设计,处理器只是一个单纯的计算核心,需要通过北桥、前端总线与显卡、内存进行通信,同时缓存的同步也需要先将数据传输到北桥。所以系统传输数据的能力不仅会被前端总线狭小的带宽所限制,访问延迟也大为增加。 毫无疑问,展会上有实力的企业可以说数不胜数,但在刚刚结束的第20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一款国产x86处理器却杀出重围,获得了工博会的最高奖项—金奖。我们知道,x86处理器领域的市场、技术长期被国外的企业垄断,那么这款处理器到底有何实力,能够击败众多竞争对手,获得整个行业的认同呢?接下来就让《微型计算机》来为您揭开这颗处理器的神秘面纱。 借助16nm生产工艺,开先KX-6000系列x86处理器不仅集成了内存控制器、PCIe 3.0控制器、DirectX 11显示核心,还整合了USB、SATA控制器、HD AUDIO音频芯片、视频编解码器、HDMI/DP视频输出模块,无需主板芯片组,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单芯片解决方案。 首先可以看到这台主机的主板就与其他主板明显不同——尽管它提供了PCIe、PCI、M.2插槽,但主板上却显得非常“空旷”,主板上没有芯片组,同样也就没有与之匹配的散热模块,这也就证明这些扩展接口均是由兆芯开先KX-U6880处理器所提供。第二点目前兆芯开先KX-U6880处理器采用的是BGA封装,处理器上只安装了一个非常简易的铝制风冷散热器,这显示出处理器的发热量并不高。 也就是说,根本无需主板芯片组,只要一颗处理器就可提供一台电脑主要需要的各类接口、功能。这一步可以说已经走在了英特尔、AMD两大国外处理器厂商的前面,毕竟现在绝大部分英特尔、AMD桌面级处理器都不具备I/O功能,电脑还必须搭配主板芯片组才能正常工作。 16nm降临 3.0GHz+高融合度打造更强中国芯 兆芯也设计了配套的ZX-200 IO扩展芯片,可以提供多个PCIe、USB、SATA、M.2接口,既可作成主板上的芯片组,也可单独设计成独立扩展卡,插在普通主板上,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接口。 从1999年开始举办的上海工业博览会,在2007年正式更名为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展会发展至今20年,不仅一直倍受全球各类顶尖企业的关注,而且还由国务院批准成为了唯一具有评奖功能的工业类展会。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已经成为企业公认的向潜在客户展示各类产品,体现企业最高实力的盛会。 接下来我们还通过完美解码播放器,体验了兆芯开先KX-U6880处理器的视频播放能力。而从测试结果来看,目前这款工程版产品已经具备非常不错的硬解能力,不管是播放VC1还是x264编码的影片,不管码率有多高,兆芯开先KX-U6880处理器都可以硬解播放这些影片,即便码率已经达到70Mb/s以上,其CPU占用率也只有2%~5%。 进步神速 正式版更值得期待 具体规格方面,开先KX-6000系列x86处理器提供了16条PCIe 3.0通道,两个SATA 3.0接口、2个USB 3.1 GEN1与4个USB 2.0接口,已经可以保证电脑连接各类扩展设备。当然如果用户需要更强大的扩展能力,也可考虑搭配兆芯ZX-200 IO扩展芯片,该芯片可以提供额外的PCIe通道、USB 3.1 GEN2接口,以及SATA 3.0、M.2等多个接口。 兆芯开先KX-U6880处理器实际产品展示 但值得称赞的是,兆芯并没有因为这种种的困难而放弃,毕竟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有些事情我们不能因为短期内不能产生巨大的效益就不做,如果有一天国外厂商对x86处理器的出口也设立种种刁难条款,如果贸易战波及IT硬件领域,x86处理器价格大幅上涨(实际上近期已经发生,英特尔x86处理器价格猛涨的情况),更关键的是我们如何保证在涉密单位,乃至整个国内企业的电脑中尽量杜绝可能存在的后门、提升安全性,那么发展自己的x86处理器就是最佳的选择。 接下来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大众IT硬件媒体,《微型计算机》有幸独家获得了对兆芯开先KX-U6880处理器测试的机会,我们在现场将它的性能与Core i5-7400进行了对比。由于时间有限我们仅进行了部分测试与体验。 在利用内置显示核心播放高码率视频时,借助硬件解码功能,处理器的占用率很低。 由于开先KX-U6880处理器目前还处于工程测试阶段,并未上市,因此上海兆芯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只展示了一台样机,我们暂时还无法见到处理器的真身,不过从这台样机内部的构成,我们已经可以基本证实兆芯开先KX-U6880处理器的一些主要特性。 同时主板上的处理器供电电路也显得非常简单,可以隐约看见散热器下大概有三颗贴片电感,外部有几颗一体式封装的MOSFET,以及几颗三洋SEPC固态电容,总之其处理器供电电路远比一般普通主板简洁,也凸显出尽管目前兆芯还未公开开先KX-U6880处理器的TDP,但它的功耗肯定不会太高,所以对主板供电不会带来太大的压力,设计比较简单。 最后我们还在AIDA64系统稳定性测试里同时开启处理器、FPU、CACHE烤机测试,测试采用兆芯开先KX-U6880处理器的平台在最高负载下的功耗。测试表明,在处理器待机状态下,整个平台(不包括显示器)的功耗在44W左右,处理器满载后,平台最大功耗在105W左右,从而可推算出尽管频率提升到3.0GHz,但开先KX-U6880处理器的TDP很可能仍保持在65W,16nm生产工艺带来的优势得以显现。 同时开先KX-5000系列处理器在内部整合了PCIe控制器、DDR4内存控制器,也使得它成为国产处理器中首款可以支持DDR4内存的产品。处理器可通过内部的高带宽直连总线访问内存、显卡。其中内存访问带宽提升了1~2倍,能够有效地发挥出DDR4内存的优势,对于处理器多核及多线程应用有显著的提升。 不过相对于国外产品,开先KX-5000系列处理器仍然存在不足,首要问题就是它仍采用较老的28nm工艺生产,因此这款处理器的工作频率与ZX-C、ZX-C+系列处理器类似,最高频率只能达到2.0GHz,与国外产品相比有明显差距。其次也是由于工艺的影响,它的融合度并不高,仅仅只整合了原主板北桥功能部分,内部并没有集成如USB控制器、SATA控制器这些南桥功能模块,所以就电脑平台而言,它仍然需要搭配兆芯的ZX-200 IO扩展芯片才能正常使用。 匹敌Core i5-7400,兆芯开先KX-U6880处理器性能实测 稍有落后的是,可能因为是工程版处理器的原因,在CINEBENCH R11.5处理器渲染性能测试中,兆芯开先KX-U6880的渲染速度还稍有落后,不过幅度不大,只有不到6%。 高速国密算法指令是由兆芯自主研发的一套算法指令集,不仅能大幅提升SM3和SM4两种国密算法的运算速度,还让密码学相关应用的开发以及部署和推广更为方便,这是市面上其他国外x86处理器所不具备的。 |